最不容错过的国产电影有哪些(这十部必看系列)
十、《城南旧事》
对于每个人来说,可以历经岁月的磨蚀而在记忆中被一直铭记的,或者永远都是那充满着迷惘、遗憾、不解和淡淡哀愁的童年时光……电影改编自著名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影片于1983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通过小女孩英子的经历,讲述了发生在她身边的三个故事。摄影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追随着这个小女孩的目光,从她的所见、所听、所感,呈现出一个儿童认知中的现实世界。那些发生在现实中的生活疾苦、情感悲剧、现实万象,如一层迷雾般进入小女孩的眼帘,并逐渐地笼罩着她的童真。很多年之后,她才能够真正地明白和了解这些残留在她记忆中的这些陈年旧事。只是童年早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她渐行渐远……
本片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基于真实感的前提下,镜头和画面极具艺术水准的美学意义。在1982年我国的电影创作中,一部国产电影可以脱离意识形态的影响,向观众们讲述一个如此干净、空灵的故事,使影片成为众多影迷喜爱的国产佳作之一。
九、《爱情万岁》
影片讲述了九十年代的台湾,职业分别为地摊小贩、售楼员、售货员的三个普通青年,在台北的一座公寓楼里的感情生活。他们漫无目的求生,对未来缺乏信心;他们渴望陪伴却对长久的爱情不抱有任何幻想。他们生活在繁华、喧闹的现代都市,内心却如同卡夫卡的小说所营造的世界一般,空虚、孤独、荒凉……
蔡明亮作为台湾标志性的艺术电影导演之一,他那客观而凝滞的长镜头语言,对在琐碎生活的青年人内心欲望和精神状态的展现,使他的电影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蔡氏风格。从《青少年哪吒》、《爱情万岁》再到《河流》、《洞》,他的电影通过展现当代青年们的病态与疏离,是对台湾都市现代性问题的犀利观察与深刻揭露。本片为他赚得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
八、《地久天长》
在大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在充满了意外和无常的生活面前,一个普通家庭的力量是弱小的,就如同在大江大河中的一叶扁舟,一面奋力驶向自己的目标,一面又不得不在时代和生活的洪流中飘向未知。
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于2019年2月14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描述两家普通人在历经岁月轮转中的生活际遇与蕴含在人物内心中的浓浓情感。被意外破坏的情谊、被时代压抑的亲情、被距离和世俗压抑的爱情,透过影片那唯美的画面镜头,感动着银幕前有着相似经历的我们。
七、《秋菊打官司》
进入新世纪后,尽管张艺谋涉足商业电影领域后,所执导的部分电影在口碑方面充满了争议(如《长城》、《满江红》等),但在上个世纪,这位国师级的导演还是创作出了众多艺术水准上佳的电影作品。《秋菊打官司》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农村题材剧情片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它的真实感,和这种真实感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批判意义。
在拍摄手法上,有众多的段落,张艺谋开创性地使用了实景拍摄。他将摄像头藏在街头巷尾,在不经提前设计的前提下,对真实的街头、人群进行拍摄;加上使用的众多非职业演员,使影片具有了同期作品很难达到的真实感与艺术感染力。同时,他将辣椒作为一个重要的色彩元素出现在影片中,使其不仅成为电影情节推进的重要道具,更是在色调上突出辣椒的红,延续了自己影片中一贯的色彩风格。
六、《海上花》
与《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不同,似乎,侯孝贤在1998年的《海上花》中,舍弃了自己已经成型的摄影风格,改而采用中景固定机位加慢摇拍摄的长镜头,为观众们带来了这部表现晚清上海妓女生活的唯美影片——《海上花》。
影片用一种更个人化、贴近人物内心的镜头语言,精准、细微地传递出周双珠、黄翠凤、沈小红等几位青楼女子的内心活动与和情感波澜。并借由她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个社会的断面,内涵、委婉地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看似亲密实则充满利益纠合的关系,和晚清时期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
五、《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47年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抗日战争巨变之时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联华影艺社作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代重要的左翼文艺团体,制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成为当时最具时代气息和最能展现社会风貌的电影佳作。
影片通过对张忠良夫妻在战争冲突下被迫分离后,男方随波逐流投靠官僚,而妻子却在战争中吃苦受罪的不同经历。通过“大时代”、“小人物”的相互映照,将国家命运和家庭遭遇紧密结合。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不乏对芸芸众生的人文关怀。
四、《花样年华》
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调转身,走了……
那些消失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 他会走回早已消失的岁月。
王家卫的电影的叙事手法,是一场把弄时间的游戏,总是能够敏锐地捕获到观众内心中最幼稚的心理与情绪变;而他那自成一体的唯美画面与镜头语言,使观众们在观影时不自觉地将自我意识投射到他的电影角色中,跟随着他的节奏感动、伤怀。
王家卫在电影中将爱情的主题转化为两组对照性存在的母题:拒绝与被拒绝,记忆与逃避。这两组母题在他的电影情节中不住出现循环往复,似乎要将爱情的模式就如此固化。最终伴随着内心愿望的破碎,角色选择遁入自我迷恋的世界。而这种自我迷恋,虽然经由拉康的理论得到完整深刻的阐述,却依旧是太多的人无法逃避的生命悲剧。
三、《小城之春》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5年,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依然是中国最好的爱情题材电影,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其他任何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在古老城墙的映衬下、慢移的摄像机镜头中,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主妇周玉纹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与昔日恋人章志忱重逢后,几个人物之间发生的情感纠葛故事。
细腻委婉的小城故事,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生动感人的情感体现……影片生动、精准、清晰地体现了陷入三角情感矛盾的人物关系,反映出了细腻真挚的心理情感。通过女主人公周玉纹独白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人物隐秘的内心感情,以及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而借由质量高超的视听语言,影片最终达到了对这种感情矛盾和人物复杂内心活动的诗意化表达。
二、《一一》
很多的观众这么评价杨德昌的这部神作。看过这样的一场电影,好像走完了人的一生。影片由导演杨德昌亲自编剧,通过台湾软件工程师简南俊一家人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刻画了台湾真实的社会面相,并经由几位角色的所听、所感、所思,引发起观众们对家庭亲情及生命意义等深刻议题的思考与感悟。
如果没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会毫不犹豫地把最佳中国电影的桂冠投给《一一》。该片入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影片。在这部伟大的经典电影面前,一切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依旧是杨德晶,这位英年早逝的“片场暴君”一生只拍摄过七部电影,却每部都属经典之作。《一一》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则是七部电影中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如果评选中国最伟大的导演,那么在影像风格上自成一派的侯孝贤极有可能折桂。但如果是评选最佳单片,那么冠亚军无疑都将属于杨德昌。
相比《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喧嚣、冲动与荷尔蒙爆棚。《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电影风格上的克制与内涵,则如同一壶久酿的醇酒,时间愈久、后劲愈足。《阳光灿烂的日子》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讲者,在万众瞩目的场合进行着一场激情四射的青春演讲会。而在无数个午夜梦回的黑暗中独自骤然醒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所引起的思绪,那种带着青春的记忆所产生的灼痛感,就如同烙印一般,永远的镌刻在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